“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讲究因地制宜
C. 强调自给自足
D. 注重精耕细作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称眼,点种包谷。”这种现象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千耦其耕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刀耕火种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C.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D. 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C. “天朝上国”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朝廷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船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你认为最早应发生在哪次战争以后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鸦片战争
“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材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
A. 丞相制度
B. 郡县制度
C. 皇帝制度
D. 监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