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 20世纪20年代各国的稳定发展
B. 生产相对过剩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D. 资产阶级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服饰的西化
B. 洋货倾销中国
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刊文发表“大众可座、稳快价廉”等字样,以资号召,并且说明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大众传媒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 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C. 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D.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 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 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 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 深圳
B. 珠海
C. 海南
D. 浦东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材料中所说的“天路”是指
A. 成昆铁路
B. 川藏铁路
C. 青藏铁路
D. 兰新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