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移来,应该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移来,应该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1)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度。 (2)生产方式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4)借鉴: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解析】 (1)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结合所学可知,“快乐的英格兰”时期的英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2)依据材料“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改革”指的是机器大生产。 (3)依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可从城市化的发展、环保观念的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等方面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依据“(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可从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的借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材料四  “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重大举措。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展览一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图片

(2)展览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展览三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4)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展览的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一对西方夫妇曾在《CITY》杂志上抱怨,去年圣诞节他们专程钻进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以为跑到中国西南这偏僻的一角来就可以躲过满世界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结果,还是未能逃脱,在大峡谷的小旅馆里他们又撞上了圣诞老人、圣诞树。”该材料,最能说明

A.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查看答案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有1.5万家跨国公司,3.5万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有6.3万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达70万家。由此可知

A. 世界经济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

B.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

C.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