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 维护了秦朝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B. 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
C. 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 官府制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福建泉州在南宋时被定为陪都,并设立市舶司。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著,被任命为泉州市舶使。这表明南宋时期
A. 对外贸易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B.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财源
C. 只有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D. 经济重心移至东南沿海地区
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 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 闭关锁国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 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 商业性市镇开始出现
C. 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