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的转变
B. 使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趋于民主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D.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