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 录取数量或方式 | 考试内容 | 考试程序 |
唐代 |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
宋代 |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
明代 |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以下对于汉字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符号→金文→甲骨文→籀文→隶书
B. 秦始皇以书写简便的隶书推行“书同文字”
C.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D. 明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
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喻世明言》第八卷 | 吴保安弃家赎友 |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
《警世通言)第八卷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
《西湖二集》第六卷 |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
A.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下图为藏于山东曲阜孔府的《孔子讲学图》,是明前期作品。图绘孔子端坐讲学,群弟子或受教,或侍立,或沿山路前往,并绘山石树木等。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众多,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
A. 明代的绘画艺术
B. 明代书院讲学之风
C. 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D.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的转变
B. 使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趋于民主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D.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