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将中国古代各级官僚在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将中国古代各级官僚在灾时应付诸行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人主救荒所当行:一曰恐惧修省;二曰减膳撤乐;三曰降诏求直言;四曰遣使发廪;五曰省奏章而从谏诤;六曰散积藏以厚黎元。宰执救荒所当行:一曰以燮调为己责;二曰以饥溺为己任;三曰启人主警畏之心;四曰虑社稷颠危之渐;五曰陈缓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财发粟之策;七曰择监司以察守令;八曰开言路以通下情。”董煟的总结中,除却“遣使发廪”“散积藏以厚黎元”“以饥溺为己任”“建散财发粟之策”等论点之外,多为寻求政治稳定之道。

——李军,马国英《.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救灾制度》

材料二  16世纪90年代发生的饥荒有力地推动了1601年英国《济贫法》颁布,根据该法规定,当局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由此产生了济贫税、贫民院和乡村教区安置贫民等重要举措,一直到产业革命时才大体瓦解。1834年,英国议会基于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又通过了《新济贫法》.该法规定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在管理上,中央设置了三人委员会,在地方龟教区联合区组成济贫委员会,具体管理济贫事宜。1942年,建立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英国为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公民。

——杨凌《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基本措施和目的。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灾荒救助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特点形成的原因。

 

 

(1)措施:君主应敬天保民;戒奢节俭;广开言论;生产自救;货币赈济;储粮备荒;豁免或缓征租税以减轻灾民负担;地方赈济;兴修水利。 目的:救灾为救政,寻求政治稳定之道,巩固封建统治。 (2)中国:灾荒救助制度形成较早;宏观调控与具体救济相结合;灾荒救助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政府进行;临时救助较多;覆盖范围较小 西方:多以设立救灾法案的形式规范救灾行为;救灾措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设立专门的机构赈灾;从灾荒救助逐渐发展到关注全体人民的福利 原因:中国气候复杂,灾荒频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小农抗灾能力较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度依赖政府的作用;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 【解析】 (1)根据““人主救荒所当行:一曰恐惧修省;二曰减膳撤乐;三曰降诏求直言;四曰遣使发廪;五曰省奏章而从谏诤;六曰散积藏以厚黎元。”等材料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君主的行为、广开言论;生产自救;货币赈济;储粮备荒;豁免或缓征租税以减轻灾民负担;地方赈济;兴修水利等方面概括。目的:主要从封建专制政府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概括。 (2)结合第一问中的中国古代的措施可概括出其特点是形成较早;宏观调控与具体救济相结合;灾荒救助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政府进行;临时救助较多;覆盖范围较小。而西方的特点,可结合材料“英国《济贫法》颁布”“又通过了《新济贫法》”“建立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英国为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公民。”等信息从国家立法、制度完善、体系建设等角度概括。 原因,可从中国古代的气候、自然灾害、自然经济的特点、政治制度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拥有18岁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如生病)德国此举

A. 标志着德国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反映了德国经济发展迅猛

C. 意在鼓动民众参加政治捐款

D. 有助于德国社会公平合理

 

查看答案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文学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苹果车》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巴黎圣母院》

 

查看答案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查看答案

“数人玩球,其中一人在接球时将一奴隶学徒推开,该学徒奴隶摔倒折了腿.有人问,这个学徒的主人是否可以对推倒其学徒的人提起诉讼.我回答说,不可以,因为看上去更多地是由于偶然而不是过错才发生了这事。”该条文表明罗马法

A. 模糊法律责任

B. 维护等级尊卑秩序

C. 看重主观动机

D. 限制体育运动发展

 

查看答案

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