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能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
A.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 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 西餐种类繁多、营养卫生
B.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 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
曾任四川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回忆道:“在人民公社20年时间里,向阳公社人均分配从68元到74元,只增加了6元钱。”1980年,该地区撤销人民公社,成立“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1997年,向阳农民人均收入2677元,比1978年净增2000多元。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B. 农业生产技术获得突破
C. 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D. 确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78年以后,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端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发动了“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