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审判中不具引法律条文,而是有司法官依据有关礼的原则为指导判定是非、决定相应的处理方式,包括执行刑罚”。这表明西周时期
A. 依法治国
B. 寓法于礼
C. 等级森严
D. 审判规范
对有扈氏反对启夺王位之事,史书认为其“为义而亡,知义不知宜(时宜)也”。这一评价
A. 强调禅让制仍被广泛支持
B. 认为世袭制导致社会分化
C. 说明禅让制加剧阶级对立
D. 承认世袭制符合时代趋势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下列制度中与此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科举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日不落”一词最早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1556年在位)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不过到18世纪,“日不落”已被普遍用作大英帝国的别称。维多利亚时代印制的世界地图,甚至用粉红色专门标示出英国的范围,以突显英国在全球的霸权。英国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球各大洲,故号称“日不落帝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怎样一步步成为“日不落帝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