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当时内阁
A.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
B. 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C. 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D. 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体现了宋代
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度
B.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下面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统计表。造成唐代丞相人数急剧增加的制度因素是
时期 | 秦 | 西汉 | 唐 | 两宋 | 明 |
人数 | 6位 | 47位 | 182位 | 121位 | 4位 |
A. 二府三司制的设立
B. 选官制度的变革
C.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D. 重文轻武的国策
中国古代某位皇帝希望同姓诸侯王起到“屏藩”的作用,使皇帝不至于被孤立。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然而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形成了奇特的“一国两制”。材料中所说的“一国两制”
A. 成为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B. 造成东周时期的分裂割据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为汉初的叛乱埋下了隐患
斯塔夫阿里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认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郡县制
B. 建立三公九卿制
C. 创立皇帝制
D. 颁行“推恩令”
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体系不断壮大;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的土地,秦国原由地方官僚土地随之不断的扩张。这些变化
A. 消除了王室贵族的政治影响
B. 加剧了地方官僚的割据纷争
C. 提供了中央集权的有利条件
D. 暴露了传统分封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