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相对稳定、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新式海军的建成等,给晚清当政者及相当一批人造成“中兴”之感。中国近代的这一场“中兴”
A. 实践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B. 得益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
C. 避免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D. 发展中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明代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知,李贽
A. 具有小农的私有观念
B.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C. 认为天理就是“本心”
D. 对社会现实进行大胆批评
北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期内大力加强对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暈、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髙,并因此得到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 茶叶生产的影响力
B. 荼叶商人地位提髙
C. 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D. 制茶技艺达到顶峰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作左官之律”。应劭对此解释道,“人道上右,今舍天子而仕诸侯,故谓之左官也”,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措施旨在
A. 限制和打击诸侯势力
B. 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C.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 掌握地方官员任免权
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 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 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C.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徐光启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