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60%;农业产值应增加50%,实际下降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B. 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
C. 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
D.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堪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但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这一“分化”
A.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
C. 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
D. 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清政府在天津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这些状况主要说明中国近代
A.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 西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C. 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D.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下表是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进入中国上海的情况(单位:海关两):
年代 | 日本纱 | 印度纱 | 合计 |
1918年5月—1919年4月 | 70891 | 39251 | 110142 |
1919年5月—1920年4月 | 34177 | 138996 | 173173 |
增减 | —36714 | +99745 | +63031 |
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表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B. 北洋政府鼓励发展经济政策有效
C. 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
D. 印度纱日本纱相比价格有优势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 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中共在1942年的一份文件中讲到:“承认富农的生产方式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党的政策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这一精神的贯彻
A. 壮大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加快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