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9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
A. 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
B. 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C. 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
D. 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
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 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B | 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 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 | 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 |
C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 美国相匹敌 | 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 |
D |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 政命令 | 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A. A B. B C. C D. D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 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