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这种体制实质上

A.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C. 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D. 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都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保障了君主权力的独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选项错误,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这一措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并未激化君权与相权矛盾。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

B.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C.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D. 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单位:家)

 

 

江苏(含上海)

直隶(含天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根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什么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2016年3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9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

A. 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

B. 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C. 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

D. 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