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在北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取士无如本朝路狭,唯有进士、明经二科。虽近设制举,亦又取人不多。是三者,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天下之士,有大才大行而赋性不能为文辞就举试者,率皆遗之。向时天下无事,则此等人或在场屋,或在农亩,或为商贾,或为僧道,屈伏不能有所为,但怨望思乱而已。今昊(西夏王元昊)贼寇边,西陲用武,覆军杀将,中外震恐,兵寡粮匮,调发无所。当是之时,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或更有盗贼屯聚,则为之倡首,惊劫州县,自图富贵之时也。其间忠义者,尚思因时驻屯而愿为朝廷之用者。然朝廷至今未悟,不加搜访。臣恐为他人所得,则中国处处皆为敌国也。
——(北宋)富弼《上仁宗乞诏陕西等路奏举才武》
材料二 统治者首先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式方面的不公。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殿试、覆试等,尽力减少在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平。对于考试过程中官员舞弊现象,予以严惩,以此减少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其次是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
——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抗争及政府对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取士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2)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一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B. 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
C. 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中国抗战
D. 美国支援是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乾隆时代(1793年) |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
咸丰时代(1860年) |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
同治时代(1873年) |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
A. 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 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史沫特莱(美)在抗战爆发后的几个月内,和八路军一起行动,将她所经历的事情写入《中国奋起抵抗》(日译名),将很少被报道的八路军的战斗介绍给欧美读者。史沫特莱意在
A. 强调敌后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B. 指出中国战区敌后抗日实情
C. 呼吁欧美国家支持中国抗日
D. 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其态度的变化是
A.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 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 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了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逐渐下移,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进行了外交〔洋务)较大调整。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是
A. 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
B.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
C. 搜刮民脂民膏以应对对外赔款
D. 维新变法中部分措施的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