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这种新文学样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众消费观念变化
B. 雕版印刷技术改进
C. 佛教影响逐渐增强
D. 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下表宋代明州鄞县酒坊
乡名 | 酒坊名 | 数量 |
阳堂 |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 7 |
翔凤 |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 7 |
手界 |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 4 |
丰乐 |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 4 |
鄞堂 |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 7 |
总计 |
| 29 |
表素材可以用来论证宋代
A. 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 市坊界限已经彻底打破
C. 酿酒业已成为主要行业
D. 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A. 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 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 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
D. 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A. 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B. 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
C. 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
D. 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根据习近平讲话精神,官方提出“14年抗战”概念,取代“8年抗战”的传统说法。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关于抗日战争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至少提出两点理由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