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A. 农业发展迅猛
B. 分封制度崩溃
C. 郡县制度形成
D. 官吏待遇下降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 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 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 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 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 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 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前,我国自办的以技术实业为主的洋务学堂因需培养应急性实用人才,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学制系统。甲午战后,虽然“兴新学、广育才”的社会舆论日益高涨,然而国家层面行动迟缓,科举制度迟迟未能废除,兴办新学难有作为。
盛宣怀总结技术实业学堂办理经验教训,于1895年率先创建北洋大学堂,内设二等、头等学堂,翌年又设立南洋公学,内分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头等学堂、上院学制4年,招收接受过系统的初等、中等教育的学生,分门肄习工程、法政等专业,明确定位为“外国所谓大学堂也”。
北洋失学堂办至1899年即有首届学生毕业,南洋公学至20世纪初年声誉渐起,成为各地兴办新式教育的模板。
——据夏东元:《盛宣怀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盛宣怀创办近代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的孙学特点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