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行省与郡县无异
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 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 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唐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的规定。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 古代中国有重视民法的传统
B. 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C. 唐朝法律与罗马万民法某些原则相似
D. 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有法外治权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一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 尚书省与中书省
B. 中书省与门下省
C. 门下省与尚书省
D. 尚书省与吏部
(题文)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