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黄宗羲指出明朝“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材料表明
A. 六部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
B. 宰相制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太监
C. 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
D. 后宫地位提高,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利
下图描绘的是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 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 揭示了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
D. 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
A. 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
B.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 权力重组引发的动荡
D. 朝廷结党营私盛行
(题文)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行省与郡县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