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 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 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 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 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 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这一理论
A. 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 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 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 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使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以下措施中最有可能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是
A. 制定《紧急银行法》
B. 颁布《农业调整法》
C. 推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实行“以工代赈”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该现象
A. 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 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