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 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 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 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题文)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题文)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