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
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B.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
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 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小说故事,几乎篇篇都能打动听众。在勾栏、茶坊,听众们不仅自己认识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熟悉了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且又通过他们的复述与改造,广为传播。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 官场政治腐败
B. 通俗文艺繁荣
C. 商品经济发展
D. 思想控制加强
《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作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 发展了孝道德的思想
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两国皆筋疲力尽,诸侯间也实在受不了“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左传·襄公八年》)的苦痛,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会上约定晋、楚共为盟主,中小诸侯国对晋、楚同时朝贡。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的瓦解
B. 中央集权的发展
C. 分封制的动摇
D. 周王的地位下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据的。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起点,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