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极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1)表现: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原因:教育的弊端;科举制的弊端。 (2)举措: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改变官员选用办法。效果:培养了治国人才;宣传了变法;但收效甚微。 【解析】 第(1)题,设问一根据“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推出执行力差,根据“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推出贪污腐化。设问二根据“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推出教育弊端,根据“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推出选官制度的弊端。第(2)题,根据“于是改法……”推出改革考试内容;根据“又立新科明法”推出增加考试科目;根据“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推出改变选用方法。设问二的影响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一是选拔人才和推广变法另一个角度是从实际效果有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文化运动将思想的启蒙普及到社会和民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身不可磨灭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汉语文体长久为文言文所垄断,相应的反映,但居于官方垄断地位的仍是文言文写作。虽然民间话语使用口语,文学创作也有这种状况束缚了人们表达方式的自由,有碍于文化的传播。农业文明状态下少数人使用“雅言”也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其提倡文体革命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的综合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军阀间的纷扰争斗使其一时无暇顾及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学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谋生路。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  胡适使用“文学革命”一词,主要意图在于争辩与证明白话可以作为有生命力的文学工具,中国文学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在陈独秀看来,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不言而喻的:他没有功夫去进行学术性的讨论。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为:“推倒雕琢的阿谈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汉语文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体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胡适和陈独秀对“文学革命”理解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的主张。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剪力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沈静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区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是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打乱,打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查看答案

法国艺术家雅克·德比奇在《西方艺术史》中说:“它标志着与往西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的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库的理性王国。”下列作品与“它”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他所建立的体系不仅能说明已有的理论已经说明的现象,而且能说明并解释已有的理论不能说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论能预见到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并能以天文观测或实验证实它们的正确性”。这一理论体系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理论

C. 光电效应理论

D. 量子理论

 

查看答案

有学者对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评论道:“科学的探讨与实证,代替了过去神学的教条与武断:民约论及法律观念也替代了君权。从此以后,一般平民尝试用选票决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这场运动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