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青苗法、募役法
B.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 免役法、更戍法
D.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A. 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B.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 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D. 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C.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 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赋税制度
B. 推行汉化政策
C. 加强集权
D. 整顿吏治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