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
A. 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 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
C. 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 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
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A. 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 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 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A. 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 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 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 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A. 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 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 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