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期一度颇为活跃的浙东事功学派积极倡导“农商并重”,强调“商借农而立,农赖商而行”,认为工商与士农一样,都是百姓的正常本业。这反映出宋代
A. 传统的四民秩序被打破
B.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经济发展影响市民意识
D. 理学思想制约经济发展
西汉中后期的儒家经典从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逐渐转变为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这一现象表明西汉中后期
A. 经学致用学风盛行
B. 儒学日趋神秘化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西周时期封建诸侯被授予对接收封域内的土著邦族进行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的日常治理内容。这一举措
A. 维护了民族团结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削弱了周王权威
D. 强化了地方管理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鲍志道生于1743年,鲍家世居安徽歙县棠樾村。他11岁就出外经商,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老乡云集的盐业打拼成了一位总商,任期长达20年。鲍志道发达之后,大量购置土地,建造房屋,修桥补路,制定乡约。他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几件大事,一是构筑错综复杂的官商网络,二是培育同族子弟攻考科举,三是重建宗族世家。千百年来,尽管每代都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成功商人,然而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1801年,鲍志道去世。他少贫而有志,壮富而好善,家足而子贵,在官府和同道中均受尊敬,当时名气最大的文豪、礼部尚书纪晓岚亦亲笔为他作传并撰写墓表。这是一个中国商人完美的一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鲍志道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鲍志道“完美一生”的社会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群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 内容梗概 |
情节一 |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
情节二 |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
情节三 |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