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
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A. 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 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 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 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A. 在中国发展不平衡 B. 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 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D. 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 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 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 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 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 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D.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