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 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B. 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 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 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A 【解析】题干中说到英国从17、18世纪到19世纪末的贸易政策变化是从“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到“拆掉这些壁垒”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这表面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贸易政策都是为了保证英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故选A;由“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可以说明B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由“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可知英国并没有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以可以排除C;D仅仅是题干材料的一部分,故没法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所以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

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查看答案

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A. 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 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 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 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A. 在中国发展不平衡    B. 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 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D. 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

 

查看答案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 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 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 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查看答案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