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临安城内各种“社”、“会”之类的组织十分常见。“社”大多为演艺人员组织,“会”则是从事市民文学创作的文人组织。与手工业组织相比,“社”“会”组织较少受到政府干预,且多属于民间自主的活动团体。这表明南宋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
B. 艺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市民阶层群体意识增强
D. 经济发展刺激民主自治的产生
西汉武帝时期,废除了人才选拔中“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规定,代之以熟悉儒家经典的取士标准。这一变化
A. 巩固了中央集权
B. 中断了其他学派的传承
C. 强化了道德教化
D. 推动了儒家势力的增长
钱穆曾形容西周的分封: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抑殷宋於肘掖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於此完成。这表明西周的分封
A. 促进了族群的融合
B. 稳固了统治秩序
C. 增进了文化的交流
D. 保障了贵族特权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辽国为契丹族所建,神册元年(916)阿保机称帝建号伊始,即着手祀天礼神。他就首位尊奉对象征询群臣,“太祖同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阿保机还吸收儒生参政,他任用蓟州玉田人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授据故典,参酌国(契丹)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契丹)人知而行之。”在此影响下,一些契丹贵族也主动推行儒教,如渤海人大公鼎在良乡,“建孔子庙学,部民化服。”
——摘编自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根据材料,指出阿保机尊祀孔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保机的行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美国对联合国热不了亦冷不得的关系模式。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杜鲁门总统强调,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按《费城调查者》的观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此后到60年代初,有人称这段时间的联大为美国的“表决机器”。到了80年代,华盛顿的倾向是把联合国看作捕蝇草,认为接近它必须小心,也许最好是敬而远之。国务院的流行观点是:在联合国美国应当尽可能少地提创议,因为从那里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好处的。
——李少军《评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乐观情绪的由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影响美国对联合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提出“欲求振作,须议更新”。此后不久,清政府“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清政府强调,修律“不戾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数”。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虽君民上下同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虽兼采列邦之良规,而仍不悖本国之成宪。”1910年颁行《大清新刑律》,在立法原则、法典体例等方面,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特征。1911年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在结构和内容上大体仿效德国和日本民法,采用诚实信用、契约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规定了法人制度、土地私有权制度等。民律草案的制定,改变了中国诸法合体的旧法律编纂体例,标志着私权观念在中国的兴起,是促进市民社会在中国成长的阶梯。
——据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晚清法制改革的两个目标》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法制改革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