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日本遣使来华议约,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表示:“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该国向非中土属国,不奉正朔,本与朝鲜、流球、越南臣服者不同。”这反映出李鸿章
A. 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 致力于维护主权的完整
C. 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
D. 放松了对日本的军事防备
明代中后期在司礼监和内阁共理朝政的体制之下,相权动态游移于司礼监、内阁之间,二者中任何一方的权势都不能在时间上取得连续、持久的积重式发展。这反映明朝中后期
A. 权力制衡体制得到完善
B. 内阁获得独立的决策权
C. 皇帝的至尊权威日益强化
D. 政治体制渐趋理性运作
南宋时期临安城内各种“社”、“会”之类的组织十分常见。“社”大多为演艺人员组织,“会”则是从事市民文学创作的文人组织。与手工业组织相比,“社”“会”组织较少受到政府干预,且多属于民间自主的活动团体。这表明南宋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
B. 艺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市民阶层群体意识增强
D. 经济发展刺激民主自治的产生
西汉武帝时期,废除了人才选拔中“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规定,代之以熟悉儒家经典的取士标准。这一变化
A. 巩固了中央集权
B. 中断了其他学派的传承
C. 强化了道德教化
D. 推动了儒家势力的增长
钱穆曾形容西周的分封: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抑殷宋於肘掖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於此完成。这表明西周的分封
A. 促进了族群的融合
B. 稳固了统治秩序
C. 增进了文化的交流
D. 保障了贵族特权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辽国为契丹族所建,神册元年(916)阿保机称帝建号伊始,即着手祀天礼神。他就首位尊奉对象征询群臣,“太祖同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阿保机还吸收儒生参政,他任用蓟州玉田人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授据故典,参酌国(契丹)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契丹)人知而行之。”在此影响下,一些契丹贵族也主动推行儒教,如渤海人大公鼎在良乡,“建孔子庙学,部民化服。”
——摘编自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根据材料,指出阿保机尊祀孔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保机的行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