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任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A. 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C. 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D.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A.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 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下面是关于秦朝法律的历史记述
历史记述 | 出处 |
(陈涉等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服役)失期,法(指秦律)皆斩 | 《史记陈涉世家》 |
御中发征(役)乏弗行费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费一盾;过旬,费一甲,水雨(不能动工),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并不执行
B. 有关《秦律》的表述属实与否需补充史证
C. 《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 《史记》和《徭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再转运到欧洲,获取了大量白银。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参与中、日丝银贸易。1586-1630年从日本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同时,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茶叶、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
简述16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汉书·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宫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体的"学院"。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摘编自常风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等
材料二 15-18世纪,欧洲学术界对"自由"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时期 | 代表人物 | 主要观点 | 解读 |
15世纪 | 意大利哲学家皮科 | 意志自由论 | 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
15—16世纪 | 法国思想家让·博丹 | 宗教自由论 | 宗教信仰自由 |
16世纪 | 法国思想家蒙泰涅 | 认识自由论 | 迷信和宗教狂热是科学的敌人 |
17世纪 | 英国诗人米尔顿 | 出版自由论 | 决定出版的权利不应该放在少数检查者的手里 |
17—18世纪 |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 | 思想自由论 | 想方设法控制人心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 |
——据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从文艺复兴到第二次战争》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1)依据材料,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5-18世纪欧洲有关"自由"学术研究的特点。任选两个观点,分别简述其反映的社会状况。
(3)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史学话语体系,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