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谢茉莉《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腐化等行为。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崔丽莹《论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意义。
“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A. 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 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C. 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 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颜色是纯粹的幻想,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日光笼罩万物,使它们时刻呈现出新的颜色。”下列作品表现的风格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A.
B.
C.
D.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的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 确立重商主义原则
B. 否认传统的商业规则
C. 确立自由主义原则
D. 重视技术的决定作用
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国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既须严格遵守使用一定的法律术语,又要严格履行一定的诉讼方式。术语用错了,理由最充足也会败诉。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非常重视司法程序
B. 诉讼过程简单高效
C. 保留了习惯法痕迹
D.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据统计,在195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
A. 引导农民建立生产合作社来恢复经济
B. 反思“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调整
C. 大力鼓励农民开展包产到户自救措施
D. 逐步抛弃了集体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