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齐国进攻燕国,燕王哙被杀。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即位,决心报仇雪耻,积极进行政治革新。他的首要步骤是发扬重贤传统,“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在易水之滨筑一高台,储存黄金,以为延揽人才的经费。名之曰“黄金台”。他又给贤士尊贵的政治地位,为郭隗改筑宫殿,尊之为师,邹行从齐国来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码石宮,身亲往师之。”由于昭王尊贤重才,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前往投奔,有赵国来的剧辛,卫国来的屈庸,特别是著名军事家乐毅也从魏国来到燕国。昭王又革新政治,“察能而提官”、“不以禄私亲”,也破除宗法制传统,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同时“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致力于安定发展,终至国家“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以乐毅为上将军,大举攻齐,“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燕国也终于完成封建化改革而强盛,得以复仇雪耻。
——摘编自願奎相《中国古代改革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燕昭王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燕昭王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茅盾的小说《春蚕》是一篇反映春蚕丰收成灾的农村主题小说,发表于1932年11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六十岁的老通宝年轻时,他家就因为养蚕年年都好而“发”起来,“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稻田和十多亩桑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老通宝自从看到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通宝家败下来了,“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谢茉莉《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腐化等行为。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崔丽莹《论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意义。
“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A. 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 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C. 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 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颜色是纯粹的幻想,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日光笼罩万物,使它们时刻呈现出新的颜色。”下列作品表现的风格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A.
B.
C.
D.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的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 确立重商主义原则
B. 否认传统的商业规则
C. 确立自由主义原则
D. 重视技术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