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 标志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
C. 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 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
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 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 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 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 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 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 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
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 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 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 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义净(635—713),七岁入土窟寺修习佛教内典。贞观二十二年(648)正式出家为僧,先后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修习佛经。此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高宗成亨二年(671)义净从广州出发搭乘商船远赴印度取经求法。在印度十几年间,义净向当地名僧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大约在垂拱元年(685)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归国途中,义净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印度和南海各地的资料。武周证圣元年(695)义净回国,并带回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佛经、金刚座真容一铺和舍利三百粒。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长安的寺院翻译佛经。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义净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净取经求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义净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