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A. 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 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 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国际歌》自1871年问世,迅速传遍全球:1890年被译成西班牙文,1899年被译成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版.1920年出现中文版,1922年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此外,在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方言的《国际歌》。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 战争激发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 反君主专制的斗争深入发展
C.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D. 马克思亲自指导各国的革命
如表是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下表一定程度反映出17世纪以来中国
时间 | 职能 |
1645 | 民政防务 |
1725 |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 |
1843 |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夷务) |
1865 |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洋务)现代化项目 |
A. 官员选拔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B. 地方官员主要职能的变化
C. 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
D. 从闭关锁国走向主动开放
罗马共和国末期法律规定,妻子结婚带来的嫁资不再是她对丈夫的赠与,丈夫只获得对嫁资的使用和收益权,妻子保留其所有权,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还嫁资的义务。据此可知当时罗马法
A. 注重男女平等
B. 缺乏契约精神
C. 忽视社会民情
D. 重视私产保护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朝时期,读书人认为史书“于科举非所急”,多不愿去读。传统的纪传体史书叙事以人物为主,同一事件分别记在数传或志文之中,前后重复,头绪繁杂,时间概念也不明确。同时,纪传体叙事既举大端,又备细事,卷帙繁重。当时号称“博览者”也只是读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些史学名著,至于三国至隋以及五代历史,大家都是“懵然莫识”。封建君主日理万机,要他观古知今、以史为鉴,绝非易事。
司马光(1019—1086年)学识渊博,研究遍及经学、小学、诸子学,而尤以史学见称于世。他用20余年的时间与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不朽史学名著,标志着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编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奠定了司马光在史学领域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成书之日就受到宋神宗的好评,此后一直倍受历代帝王和学者们的重视。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摘编自李昌宪《司马光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治通鉴》问世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