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

(题文)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 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C. 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D.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D 【解析】试题 本题考查阅读数据表格,分析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观察表格中“项目”栏,主要是在1913年,一战以前;其次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联系一战爆发的背景以及数据表格反映的内容综合可知表格反映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盟国不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其中,以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作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美苏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体系。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从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提出至今,这些气魄非凡的伟大理念,一次次出现在习近平出访时的对话中、演讲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命运从未如此休戚相关。中国以“兼济天下”的大国胸襟,希望与更多国家成为合作共赢的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一带一路”已从构想走入现实。国际社会共同见证了“一带一路”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战略规划进入实质建设阶段。60多个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不少国家主动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签订“一带一路”相关谅解备忘录或具体协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中俄蒙经济走廊,一个个区域合作新倡议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表达出一种“兼济天下”的大国襟怀,搭建起一座“心灵相通”的世界桥梁,传输着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2.5%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二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在过去的10年间,5岁和5岁以上,讲汉语的美国居民人数翻了一翻。1990年讲东亚语美国人有300多万,是1980年的两倍。1990年有1/7的美国人在家里不讲英语,比10年前增加了34%.1990年有1700万人讲西班牙语,法、德、意、汉的美国人分别在100—200万之间,讲朝鲜语和他加禄语(菲律宾国语)的美国人数目分别上升了127%和87%。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材料三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

(1)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人口流动的总体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说明人口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口流动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