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某报登载《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但有能对艰苦劳顿,不为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据此推断,征友应为
A. 立志报国的研究者
B. 志趣相同的求学者
C. 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D. 同甘共苦的奋斗者
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此可知
时间 | 课程 |
1903年 | 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物理及化学、体操等 |
1913年 | 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等 |
1922年 | 公民、国语、算术、卫生,工用艺术、体育等 |
A. 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 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
C.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1914年袁世凯的《袁记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之自由: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该约法
A. 为袁世凯恢复帝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B. 既迎合民主共和潮流又具专制意图
C. 缓解国内对尊孔复古的與论压力
D. 履行《临时约法》人民主权的规定
1890年,孙中山在澳门报纸上发表《致郑藻如书》,主张兴农会以倡革农桑业,立会设局以禁绝鸦片和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这体现了孙中山的
A. 改良思想
B. 革命思想
C. 立宪主张
D. 共和主张
明万历年间有大臣奏疏:“部院即分职之六卿,内阁即论道之三公,未闻三公可尽揽六卿之权,归一人掌握,而六卿頫首屏气,唯唯听命于三公,必为请教而后行也”这反映明中后期
A. 皇权显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内阁权力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 六部尚书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从南宋中期开始,郡邑间对科第的角逐日趋明显,各地捐田置产,筹办“贡士庄”或“兴贤庄”以补助本籍举子赴临安参加礼部考试。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既符合社会价值且显祖荣宗
B. 是平民功成名就的重要途径
C. 可以扩大郡邑的政治影响力
D. 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