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

 

(1)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 原因: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 (2)评价: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 (2)由材料“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当今出现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环保以及各种诸多非政府组织,被称为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世界局势的复杂化

B. 世界趋势的一体化

C.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 意识形态的趋同化

 

查看答案

1959年,在参观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博览会一间设备新样板住宅的厨房时,尼克松说这是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屋。赫鲁晓夫听后表示蔑视,并说所有新建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史称“厨房辩论”。该辩论

A. 是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的表现

B. 反映美苏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

C. 缓和了美苏双方紧张状态

D. 体现了美苏对民生的重视

 

查看答案

“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与大国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这是一个国际组织的宗旨和原则,该组织的出现

A. 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 推动了新兴国家的建立

C.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 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查看答案

1959年9月,艾森豪威尔在巴黎对戴高乐说,法国搞原子弹无法赶上苏联的水平,所以谈不上法国原子弹的威慑价值。戴高乐反驳说,法国只要有能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这表明

A. 法国与美国争夺欧洲地区的领导权

B. 美国极力维护核武器全球垄断地位

C.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D.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分化的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