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

“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④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D 【解析】“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是对工商业发展采取抑制政策的表现,故排除含有①或者②的选项;“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是北宋对民间私营商业的免税措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社会贫富分化的出现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商品经济扩展到农村

 

查看答案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B. 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

C. 冶炼技术有了很大改进

D.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井田制已经瓦解

B. 铁器牛耕尚未普及

C. 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 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

 

查看答案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犁评)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犁评)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 由西域传入

B. 属水力灌溉工具

C. 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 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