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两者的共通之处是
A. 主张克己复礼
B.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C. 批判无道君主
D. 认为“人性本善”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 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 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 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 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为主,家畜养殖为辅
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