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丁”的变化如图示:甲骨文中的“丁”,表形色彩浓厚,状如榫卯结构中的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竹钉、木钉。金文中的“丁”,宇形与甲骨文大致相似,侧视字体中,似乎可见钉帽的形状。篆书中的“丁”字分化出“钉”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丁”字的金属质地。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 总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B.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 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新春秋经学”的创立
A. 否定了先秦传统经学
B. 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
C. 冲击了汉代儒学独尊
D. 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2018年12月,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西周青铜器“虎鎣(yíng)(见图)”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2019年1月,国博推出了“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虎鎣”的精美造型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②“虎鎣”的雕工精湛是由独具匠心的私营工匠制作
③“虎鎣”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
④“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雷沛鸿(1888-1967年),广西人,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长期担任广西省教育厅长。早在欧美留学期间,雷沛鸿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教有可以改造社会、改造国家。他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是能够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教育,最终要达到“教育为公”的境界。针时过去的教育缺乏原动力,缺乏社会基础和整体一贯的教育政策,他认为应改造中国教育并以农村为重心。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社会改造是教育改造的根本条件。教育改造要消灭过去教育内容的积并,建立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教育体系是一种大教育体系,国民学校制度是其中心,包括建立国民基础学校、国民中学、国民大学。1945年.他主导建立了国民大学的雏形——公立西江学院。雷沛鸿身为教育高官,但是他的教育改革没能继续下去,教育理想也最终失败。
——摘编自徐卫红《雷沛鸿的教育理想及其时代命运D
(1)根据材料,概括雷沛鸿“教育救国”理念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雷沛鸿的“教育救国”理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给北爱尔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1970年代以来,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都不断谋求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途径,1993年双方同意通过谈判和合作的方式结束北爱尔兰的分裂局面,承诺北爱尔兰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谈判。为了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爱尔兰做出了重大的让步,英国布莱尔政府也改变了之前的强硬政策,首相布莱尔甚至亲赴谈判现场,力促各方捐弃前嫌。在北爱尔兰问题上,欧盟为了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承诺给予资金援助;美国更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1998年在美国前参议员的主持下,北爱尔兰问题相关各方经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北爱尔兰问题和平解决。
——摘编自时晓红《艰难的和平历程——北爱和平协议述评》
(1)根据材料,分析北爱尔兰民族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爱尔兰民族问题和平解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