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革命仅被认为是社会变革的一种方式。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通过《反革命罪条例》,从此“反革命罪”在中国逐渐流传开来,其意义比“卖国贼”,“亡国奴”还要厉害,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反革命罪的流行说明
A. 革命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B. 国民党坚决捍卫大革命成果
C. 国民党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 民族革命为阶级斗争所取代
清代初期上海常以被称为“小苏州”为荣。19世纪中期以后,嘉兴、无锡、宁波等地,欲夸耀其市容商业繁盛,每每以“小上海”称之。19世纪中期上海取代苏州得益于
A. 工商业和市镇经济发展迅速
B. 农民战争引发大规模人口资金迁移
C. 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D. 清政府由被动开放转向了主动开放
清初,官员奏本经过内阁票拟才送到皇帝手中。康熙推行奏折制。凡有奏折权的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具奏时,派人直接送达御前,皇帝览阅批示后,又派专人将折匣送回。奏折制的实行
A. 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B. 创造了一种全新奏事机制
C. 大幅度减轻了皇帝的负担
D. 彻底架空了内阁的票拟权
唐高祖规定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改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到唐高宗继位又恢复祖父规定,只是增加颜回作为陪祀。先圣先师名号的更换,说明唐代
A.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儒学的神学化色彩浓厚
C. 皇帝垄断对儒学的解释权
D. 理学内部派系斗争严重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因“天下垦田多不实”,而下令度田,但最终无疾而终。时人流传“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据此可知,东汉初期
A. 政府纵容土地兼并行为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赋税征收以田亩税为主
D. 租佃经营日益普遍化
西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通常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周厉王时,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其不要限制民众舆论,周厉王不听,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也被赶出国都。这说明西周时期
A. 国人舆论控制国家事务
B. 分封制下贵族等级分明
C. 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
D. 社会变革冲击天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