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 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
B. 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C. 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宋朝高斯德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材料说明,宋朝
A. 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B. 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C. 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D. 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 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 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 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
A.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
C. 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
D. 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
战国某思想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近代的中国史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