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国问题”,贾谊的主张,重在分王国为侯国;晃错的主张,在用武力削平割据之局;主父偃的主张,则在把由王国分出的侯国,以推恩为名再加分裂。他们的主张是
A. 层层递进方式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社会不稳根源
D. 分封制的延续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到:“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A. 遵循了孔子的思想
B. 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 体现出与礼的对立
D.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
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
A. 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
B. 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
C. 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 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
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工业文明的冲击,东方的中国、日本均进行过改革,但结果却并不相同,阅读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的时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寻访了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各国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厂,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1)材料一中长州和萨摩两藩主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4)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
材料二: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三:第十一条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材料一体现了古罗马法的哪些思想?
(2)材料二中近代美国政体的权力中心是什么?有何目的?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近代美国和德国的政体各有何显著特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