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思想家戴震说:“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对戴震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维承和发展了古代理的思想
B. 批判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
C. 反对心学,主张回归宋代的理学
D. 摒弃人的情欲才能达到理的境界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读图:
注:图中黑点越大、越密,则表明进士人数多与上图有关的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 统一局面形成使进士的分布区域更广
B. 唐朝后期藩镇窃取了开科取士的权力
C. 进士的地域分布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D. 唐朝后期南方社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C.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光的不朽贡献,在于编基《资治通鉴》一书,司马光从小就聪教好学,其酷爱史学,七岁时就喜欢听人家讲《左传》,走上仕途以后,仍旧治史不懈,他感当时缺乏一部比较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使学习历史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常欲取其要,为编年一书”。但他编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原因,是想通过“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来总结统治经验,供统治者借鉴,为巩固当时封建王朝服务,所以这部书得到神宗的赞扬,以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且亲自为它作序。《资治通鉴》的作者,虽然只署司马光一人,但实际上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则是由司马光一人完成的,《资治通鉴》于哲宗元祜七年(1092年)刊成,据说成书以后,贮积在洛阳的草稿,竟有两间房子之多,黄庭坚曾阅过原稿,没有见到一字草书
——摘编自范兆琪《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简析司马光能够编撰出《资治通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材料:雍正即位之初,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率先在山西省实行火耗归公,后逐步推广。措施如下:第一,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规定除陕西外,限三年内,无论贪污挪用的问题是否已经被查出,务必如数补足。如限期不完,从重治罪。第二,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第三,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过去用于官员受益的各种征派收入或禁止奢侈浪费形成的收入,统归国家财政。火耗归公后,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火耗归公后,私征、暗征减少,火耗征收率有所降低,在弥补亏空的同时,追查亏空原因,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
——赵兴罗、李少会《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与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