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 时间 | 赴试人数 | 分配名额 | 录取比例 |
苏州 | 庆历中 | 200 | 4 | 50∶1 |
绍兴二十六年 | 2000 | 13 | 154∶1 | |
福州 | 绍兴二十六年 | 3400 | 62 | 55∶1 |
淳熙十年 | 15000 | 62 | 242∶1 |
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B. 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下面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事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
A. 提高决策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防止大臣专权
D. 分割宰相权力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 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官府每年定期对公家饲养的牛进行评比,对饲养好的管理者给予奖励,反之则罚。若是到用牛耕田的时节,牛的腰围减小了,主管的官吏也要受到笞责。这表明当时秦国
A. 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B. 畜牧业成为农业支柱
C.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 法律制度落后于形势
(题文)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A. 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 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 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 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