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用元代的纸钞,铜钱的流通并不畅达。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 相同: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由材料一中的“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钱荒却十分严重”、“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携带不方便”等信息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根据所学唐宋以来的商业发展相关知识可得出,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也是其原因之一;再根据“交子”是纸币,可以推断出,需要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而这些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具备了。 意义:根据材料一中的“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等可以得出推动政府货币改革;由交子解决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采用的,可以推论出它反过来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交子的相关知识可知,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2)变化:由材料二中的“禁止民间使用银子”到政府“弛用银之禁”再到“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可以得出变化是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相同点:需要综合上述材料一、二来考虑,根据材料一中的“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和材料二中的“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可以得出多种货币并存;由材料一中的“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和材料二中的“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可以得出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由材料一中四川民间先开始用交子,到后来官方开始下令用交子和材料二中“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后来政府才“弛用银之禁”可以得出民间货币影响较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查看答案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查看答案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查看答案

关于雍正的死因,古今有不同的记载。雍正的《起居手册》记载:“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戌时,上疾大渐,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授受遗诏。到二十四日子时,龙驭上宾。”《清帝外纪》记载:“惟世宗(雍正)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中不会有客观性的记载

B. 不同历史记载使史学呈现多元化

C. 当事人记录的历史才具有真实性

D. 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总会有差异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 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 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 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 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