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1)特点:增开新税种;采用累进征收原则;以征收直接税悦为主;注重社会财富再分配。 更趋公平公正。 (2)作用:逐渐完善英国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代议制发展。 【解析】 (1)特点:从改革前的“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发展到“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财产越多,税率越高”可知新税制追求再分配的公平公正;从间接税为主发展到了直接税为主;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可知累进征收;增加了新的税种;注重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 (2)作用:由“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等可知新税制改革对英国的税制、两院制和财政收入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可以推出改革对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作

初版年份

作者

引文

《哈姆雷特》

1603年

莎士比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

牛顿

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任何属性,除非通过实验。

《论法的精神》

1748年

孟德斯鸠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国富论》

1776年

亚当·斯密

政府应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

《共产党宣言》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物种起源》

1859年

达尔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摘编自胡作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著排行榜》

伟大的著作蕴涵着伟大的思想,它们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彼此之间对立统一、继往开来,或批判继承或借鉴融合,在历史星空中照亮着人类的未来。从材料中选取两部名著,就其所蕴涵思想的关联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这表明

A. 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B. 世界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C. 国际援助更加注重实效

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查看答案

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A. 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 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 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查看答案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人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 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B. 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C. 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D. 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