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纺织业水平急剧下降

B. 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 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表现就是耕织分离和洋纱取代土布,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外国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冲击,不能得出纺织业水平急剧下降的结论,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通商口岸,B选项排除。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且材料未涉及,C选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末周灿有诗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了当时

A. 草市成为主要交易场所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查看答案

据下图可知,唐代

A. 南北作物有所交流

B. 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C. 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D.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查看答案

汉初,山东一带曾有许多六国的后裔和豪强,刘邦下令让他们离开家乡,迁到关中居住。此举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关中经济

B. 抑制土地兼并

C. 稳定地方秩序

D. 实现国家统一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自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德的来源经历了由天(或上帝)到祖先,再到不假于天、不假于神灵的生者之德。这表明

A. 个体意识日益提升

B. 人文精神盛行

C. 迷信思想逐渐淡化

D. 宗法制度形成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年少时即“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他摒弃色彩,以单纯洗练、朴素自然的线条表现物体的形貌情态,表达简淡素朴的情感诉求,形成可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尊卑贵贱,咸有区别”,其释道人物画更是以一种极为写实的形式,表达静谧超脱的弦外之音。宋人作画,注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李公麟以缜密的运思构图,苏轼赞其“妙想实与诗同出”。他晩年寄情绘画,耽习禅悦,所作《君臣故实图》、《九歌》等画缘感而作,暗含讽谏朝政之意。李公麟“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画作在当时被视为“天下绝艺”,后世画家也广受其影响。

——摘编自王磊《李公麟白描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等

(1)根据材料,概括李公麟艺术创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公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