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军与日军在晋绥边区黄树坪村发生战斗。对这场战斗发生的时间有如下记载,见下表所示。
后来的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并查阅当时的《抗战日报》等文献,确证战斗发生于10月23日。这说明
A. 来自不同渠道的相同结论一般较可靠
B. 无确切时间的历史叙述往往值得怀疑
C. 当事人的口述史料是寻找真相的钥匙
D. 历史真相可以在多方互证中得以还原
19世纪90年代以后,谈论西学中源的维新士人越来越多。例如薛福成就认为西方近代文明不过是“取法于中华”;郑观应也极力论证西方之算学、地理等皆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西学中源”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抵制愈演愈烈的崇洋风气
B. 减少学习西方文化的阻力
C. 阐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D. 揭开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纺织业水平急剧下降
B. 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 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明末周灿有诗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了当时
A. 草市成为主要交易场所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据下图可知,唐代
A. 南北作物有所交流
B. 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C. 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D.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汉初,山东一带曾有许多六国的后裔和豪强,刘邦下令让他们离开家乡,迁到关中居住。此举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关中经济
B. 抑制土地兼并
C. 稳定地方秩序
D. 实现国家统一